如果你常經歷情緒起伏,
可能以領悟到,
刻意壓制或否認情緒,反而會加速崩潰的發生,
甚至促使你做出反常,又具有破壞性的行為。
或許,你早已覺悟,不論再怎麼反感,
還是得「接受」真實的感受。
「接受」不是每次容易,本來就需要大量練習。
我們之所以不想接受,
也多是因為不想喚起對失去/被拋棄/滅亡的恐懼,
不想面對。
這與你是否身體健康、貧窮富有的關聯有限,
因為一旦強度到達一定程度,
主導你思緒的已經是你的本我(也就是俗稱『內在小孩』),
而我們的內在小孩對現實感受的是相當低的,
感受委屈時,他們多半急性子,
渴求立即,且無條件的安撫和認同。
那要怎麼辦?
當你部分的意識,已被內在小孩主控時,
你的成人儘管反感,
仍可以採取幾個步驟,來「接受」當下的狀態。
首先,你可以:
1. 找個地方坐下來,或躺下來。
人若在外,可以找廁所或公園一隅。
2. 閉上眼睛。
3. 任雙手舒服的擺放。
4.感受情緒的強度
5. 辨別你的能量(痛苦)落在身體哪些部位,試著講出來。
譬如:「噢!我覺得心臟好痛。脖子緊繃,手掌僵硬,而手心不斷冒汗。」
描述地越細越好,
這目的是將抽象的痛,轉移到我們可見的區域,
如此,我們能更清楚知道它在哪裡,
進而能去照顧它。
6. 輕輕地撫拍自己的那些部位。
如果你哄過小孩或是小狗小貓,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!
而若你是躺在床上,蓋份量重的被子也能產生安撫效果。
7. 喃喃細語
比起聽到有壓力的「不要哭」、「煩死了」,
帶有接受和穩定的聲音會有愛與真誠。
ex. 好唷好唷、先休息一下唷、好好好好,慢慢慢慢來。
你就是個充滿耐心愛心的父母,
陪著自己的孩子度過風暴,
直到你發覺,自己的眼睛開始會主動聚焦在周圍的物品,
像路邊的車子、時鐘等,
而非強迫地聚焦在腦子裡,
就代表你已經成功陪伴自己度過一次情緒最高峰,
這非常的不容易,值得鼓勵。
如果你最近有很多爆炸時刻,
就代表你恰好有許多機會,
與內在的自己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,
畢竟開心的時候,建立信任關係的效果也有限。
關係也像肌肉一樣,每次練習,勇氣的肌肉又更結實了點。
Q:我找不到身體對應的痛點在哪怎麼辦?
尋找痛點所在的地方,並非每次都能順利,
尤其是當此刻你體驗的是一個比較少體驗到,與過去無從比較的感受,
那你更多的,可能是感受到整體的麻痹與毛躁感。
然而只要在等一會兒,你依舊是有辦法辨別出痛點在哪的。
Q:我要安撫多久?
當然每次隨你對該情緒的熟悉度,和強度不同,都不一定,
如果環境允許,最好是不要刻意去想時間,
其實你不用擔心自己總要花很多時間處理情緒,
因為一旦你與內在小孩的信任感逐漸穩固,辨識情緒的能力變高
你平靜下來的速度也會自然提升,
你的內在小孩知道他是有人愛的,需求會被照顧到,
敏感度也會減弱,
有關係就沒關係的道理。
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壓抑著情緒,但心裡總是清楚的,
心的傷口,
就如同繃帶下的創傷般,或許血肉模糊,或許慘不忍度,
既然不想再像刺蝟般,時常被搓到情緒爆炸,
那就靜下來,溫柔地理解自己的痛點。
如果你需要我的引導與幫助,協助你安全經歷幾次的情緒風暴,
可以私訊我IG: mend_my_love
Daiyi 代一